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靜謐聖光:聖若瑟天主堂

第一天到達文學家的計程車,怎麼都找到不到71巷的位置,後來才知道報路的大地標應該要說天主堂才對。從房間的窗戶望出去,可以看到天主堂美麗的庭院,因為高低差的關係,午後在一樓客廳寫作,總會聽到有阿嬤帶孫女到天主堂散步的聲音,距離非常近。

某日早晨吃完早餐,望見天主堂後方的圍牆,於是興起想要進去參觀的念頭。

南寧街聖若瑟天主堂的歷史要追溯到1952年遣使會華克施神父來台南開教,原先是租用中正路的一幢樓房,後來1956年南寧街的會院落成,目前的會所則是1967落成的新堂。停車場的牆面上有一幅耶穌善牧的圖,因為很開闊,所以也可以從這裡進來,不過真正的門口是一個小巧的鐵門,開著半邊,從鐵門進入就可以看到門口正對著天主堂的垂直線。

首先看到前方聖若瑟的雕像,後方地上有個魚,象徵基督徒彼此辨識的符號。本堂的建築正面兩個大十字架互相對稱,正中間的上方也有一個十字架由「聖若瑟」、「天主堂」三個金色字體護持著,有簡約對稱之美。進入本堂會被迴廊灑進來的陽光所吸引,原來是斜板牆的概念,從外面看更明顯,像是正反等腰三角形交錯著,採用空心磚,採光和通風都非常好。與迴廊相對的落地窗,是用黃綠兩色的壓克力板互相交錯,有層次和映襯之美。

從側邊進入聖堂才發現左右兩邊也有禮拜區,加上中間的禮拜區,可以容納相當多信徒。聖堂中間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塑像,左右兩邊有耶穌和聖母像。最特別的是挑高的聖堂抬頭一看正中央有個十字架燈泡,非常獨特。

離開會堂,右側有個中國風的涼亭,是華克施神父的墓地,神父於1963年過世後,信徒感念神父的恩澤便在上面蓋一個四角亭以資紀念。四角亭的前方有個聖母山的造景,這個造景像是個小花園一樣,我發現這造景的後方就是文學家的曬衣場,只一牆之隔,難怪我常聽到信眾散步聊天,以及樹上鳥叫聲。

本堂的左側是一長排的教友活動中心,有從一樓戶外通往二樓的長樓梯,設計也非常南洋風。

門口一進來的右手邊有一棟二層樓建築,米黃色和白色搭配起來很典雅,忍不住讓人多看一眼,原來就是第一代1956年落成的遣使會台南會院,女兒牆為巴洛克風、哥德式風格、西側迴廊圓柱下寬上窄形式,是希臘羅馬圓柱風格,整棟建築是新古典主義的風格。

我沒有去參觀活動中心二樓的文物館,不過光是本堂還有庭院就已經讓我嘆為觀止,有種聖潔靜謐的感動,加上建築保持的相當完好,又富有巧思,不懂教義的我還是能體會當初他們在設計時的用心。雖然我不是信徒,但是教友都很歡迎外面的人來參觀。

天主堂庭院的植栽樹木修剪得很整齊,住在文學家的我,早晨往往被窗外的鳥叫聲喚醒,打開窗看看天主堂的綠意,彷彿城市中還有一塊淨土,讓浮躁的心情都平靜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