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對照鏡

其實妳有點心動,可是那天深夜長談過後,妳退縮了。

不是妳先的,是他先畫出了界線。妳只是知道,你們是同一種人,他的不確定就是一種抱歉。

曾經妳也這樣拒絕過別人,妳說沒有心思去愛。
那是真的,因為妳不喜歡,所以沒有心,也不會思念對方。

你們總是有許多的事該去做,排在愛情面前的還有很多。感覺貼心的宣告,其實是一種孩子氣的自私。妳沒有戳破,後來才想通。就像當年只差沒問,「你要不要等我?」

後來妳沒說要一直一起,他就走了,妳不懂為什麼那些愛不夠。

徐錦文那麼盡心盡力的給,她不懂她的愛對李翊來說是負擔,直到她後來遇見了亞倫,她才發現原來生活是在復刻曾經的錯誤,用自以為是的愛去愛,只是傷害。

彷彿都要這樣照見別人,才會想起自身的執拗。

他也算是誠實的人,給所有人希望,又同樣給人失望。

妳知道人的心動並不持久,沒有得到反饋便會消風。妳也有妳的期限,但妳並沒有說。

你們的時間線並不同步,只是偶然遇上,然後他快走,妳放慢。

沒有什麼好可惜的,緣分不是誰遷就。

妳已經知道愛很單純,他愛著妳時妳也愛著他了,就只是回應這份愛,不多想。

妳愛過一個人,他教會妳的,妳一直記得。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影]誰比誰聰明—《佈局》


「你以為你比我聰明,可是我比你聰明。」我喜歡《佈局》(Contratiempo)的這句臺詞,總可以用在我這樣自以為聰明的觀影者身上。每次進戲院都像跟編劇諜對諜,想要猜測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如果捕捉到某個蛛絲馬跡,就不輕易放棄,如果劇情發展正如我所料,這部片大概只能給個五十分,如果出乎意料,那可以飆漲到七十分以上。

曾經看過一個嗜電影者寫說自己某次觀影經驗是入場二十分鐘就離席,因為他已知道接下來的劇情,敏感的人或觀影經驗豐富者,實在不耐久坐被一場無味的電影凌遲。但也有人耐住性子坐到最後,想說跟它賭最後有無彩蛋,還真的沒有,只能摸摸鼻子算了。

《佈局》(Contratiempo)算是部漸入佳境的電影,一開始是懸疑的密室殺人案,由被告和律師的攻防來逐一抽絲剝繭,最後發掘出真相內的核心真相。

其實前面佈局稍嫌冗長,而且某處刻意的停頓與猶豫馬上讓我猜到事有蹊蹺,演變到後來最初版的真相如一般所料,但我不相信這就是最後了,如果輕易被猜到不就沒有什麼特別。果然在最後的二十分鐘由被告和律師的互相揣測試探,讓劇情愈走愈高潮。

也就是在初版真相被打破後,我找到了相似處,可以釋疑我前面的關鍵點。後面的推理還是重要的,儘管知道兇手是誰了,還是要狠狠的了解那過程,才能知道誰是最狠的人。

只是末尾的震撼我無法參與到,就像目睹是父母放了聖誕禮物在襪子裡的孩子,隔天還是要裝作是聖誕老人來過般興奮一樣,該有的激情卻被我自己的小聰明給毀了。

有時候適時裝笨是好的,談戀愛的時候,工作上被調侃的時候,還有看電影的時候,這樣才能和旁邊的爆米花一樣被驚到爆了出來,這也才是休閒的意義。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詩]超現實

愛一個很愛的人
才可以
無性生殖
邂逅時的粉紅泡泡
他燦笑的眼角可以夾死幾個少女
高挺的鼻梁可以插旗攻頂
臉頰的酒窩可以借住一宿
嫩紅的嘴唇可以販賣西瓜口味的冰淇淋

可不可以泡泡裡的念頭都是真的
串成一隻毛毛蟲
大搖大擺走過公園的籬笆
不用害怕被誰的Nike球鞋踩到
不用吸收厭惡的尖叫
緩慢且用心的活過八十六萬四千秒
羽化之後
可以作他的仙女
讓他偷羽衣
讓他娶進門
讓他的母親抱怨沒有孫子可生
本來就是幻想世界
我們不可以留下真的人
證明愛可以結晶

蝴蝶總要飛走
我漂亮後
就會忘記
你愛過我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書]火花之下

很難想像,一個搞笑藝人私底下卻是個個性陰鬱,不善與人交際的文青。

或許是自己也是人前歡樂,人後放不開的類型,所以讀到又吉直樹的《火花》才會如此平靜又驚喜。這本小說沒有試圖用花俏的技巧或是誇張荒謬的劇情來讓人喜歡,而是真切的平述主角生活的歷程,遇見的人,走過的街道,演藝事業的際遇,時光的流轉。

我喜歡跟神谷德永師徒倆一起走上吉祥寺的街道,在井之頭公園看夕陽散步。喜歡他們耍笨的對話帶有哲理,也有調侃自己的無奈。相聲是一個人耍笨,一個人吐槽,主角在書中也不停在實踐,一搭一唱屬於兩人的默契,德永某次卻因為回應了過於普通的話,沒捕捉到神谷的點覺得很過意不去。

或許相聲師在談話上比一般人更需要認同,尤其是伙伴的認同,費盡心力想出來的笑點卻沒人發笑,會更加沮喪,如果觀眾反應很好,但伙伴的評論卻不好,也是會讓人鬱鬱寡歡的。

德永和神谷的友誼是一起喝醉談心事互相關照的師徒關係,也是在同個賽場互相競爭的對手關係。德永是後輩,他非常崇拜神谷把相聲融入生命的觀點,但他也深知自己不像神谷一樣堅定,他會從眾會隨波逐流,所以他逗弄嬰兒是用嬰兒會喜歡的方式,不像神谷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都用同一個調子取悅。神谷的性格如此純粹,德永非常羨慕他,一方面欽佩他一方面又抵抗他,他想成功,就不能像神谷一樣堅硬。

好幾次我都被神谷逗笑了,即使他是這麼挑釁的讓每個人都下地獄,但他也是個會在乎別人一早起來看到家門口有嘔吐物會不開心的貼心之人。他可以綁住他心愛的女人,讓對方一輩子養他,但他只是要對方去交別的男友,最後心痛了還故作堅強,還硬要搞笑卻什麼也不說。

相聲藝人的生活努力了十年,終於受到觀眾喜愛,有了一點點名氣,可以擺脫半工半藝的生活,成名靠的是努力累積,但高峰不會一直持久,煙火迸發後星火也將垂落,最後只留下煙霧。

散場時,我跟著觀眾一起流了幾滴眼淚,彷彿我就在現場。這不是個好的段子,搞得大家淚流滿面,但本來就是相反的,啜泣的愈大聲笑得也愈大聲。

再見神谷的時候,有說不出口的怪異,但德永條理清楚且正經八百的解釋了,我才發現就是這本小說成功的地方,一點都不含糊,作者是個很清晰的人,正義和哀傷可以在同個頻率,絲毫不被混淆。

大部分的人都跟德永很像,有夢想,善良,想自己有點與眾不同,又不想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樣。
《火花》是一張人生的風俗畫,以相聲師為主角,走到那個場景抓了那些寶,就算漏掉也不可惜,因為回頭,他們彷彿還在咖啡廳的座位上等,居酒屋的桌上還擺著零餘子和啤酒,或許轉角就按到他們投過幣的販賣機,他們是真的,情感和歲月都是。笑聲滯留在空氣中,熱海的溫泉,美麗的乳房,生命還在進行中,沒有散去。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影]十年


這幾年去了香港幾次,每一次去,我都覺得香港跟上一回不太一樣。街景改變,店舖換了一頁,街上的人依然數量蜂湧,可是迷路問話吃飯買東西已經不是問題,大部分的店員都會說普通話。
對來自臺灣的觀光客來說很便利,可是如果是長期在香港生活的人呢?一直以來香港的日常用語是廣東話,英國殖民時英語也必須流利,現在主權移轉,香港人又必須學習普通話,來應付從中國大批來港的觀光客和移民。

電影《十年》(Ten Years)裡面有一短篇〈方言〉(Dialect),預言的就是未來在官方強制推行普通話下,香港人原始的語彙會不會像香港的主體一樣被漸漸消滅。跟〈本地蛋〉(Local Egg)類似,隨著香港最後一間活雞農場被結業,蛋得從外地進口,倣效紅衛兵來找碴的少年兵對「本地」兩字非常敏感。但「本地」就是「香港」,香港既然不敏感,為何「本地」就被禁?香港的東西沒有不好,本地的東西是好的,但官方就是要搞思想審查,就是要讓香港的本我消失,讓香港成為一個不獨特的地方,包含在中國的一體性控制下。躲躲藏藏,幾乎像臺灣的戒嚴時期,禁書禁語,年青人笑笑說已經習慣提心吊膽了,中年人卻笑不出來,就是他們當年太習慣不懂得反抗,年輕一代才需要躲躲藏藏。
這是2025年的寓言,中年人年輕時,剛好就是現在年輕人這代。所以是不是該為了將來的香港好好打拚一下呢?

〈自焚者〉(Self-Immolator)借用了藏人自焚,借用了雨傘革命,借用了黃之鋒,拍攝警察在追捕社運人士毫不留情,更可怕的,那不只是電影,是真實發生過的曾經。是否真要有人流血犧牲,才會喚起民眾的注目,他們並非暴力,他們和平抗爭為了平民百姓。相反的,〈浮瓜〉(Extras)中則是政客操弄鮮血,被犧牲的只是想要在不定的生活中吃一口飯的普通居民。

冬禪(Season of the End)是五篇作品中最意識流的。將那些被毀棄的事物製成標本,留下正在消逝的,不是把活生生的拿來製作。但差別在那裡,待在被強拆,屋毀人亡的空間中,城市是冰冷的,正在消滅跟即將消逝並沒有太大差別。太多了,需要做成標本的事物,這樣這個城市會留存一個相貌,卻再也聽不見心跳。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詩]現在這樣不是很好嗎

沒有過於浮誇
在咖啡館
談一些慾望
沒有過於淫蕩
政治在人民的身體上取暖
末了
又穿上衣服置之不管

我們不會很愛
還是會激動
還是會想要把手
放在誰的手上
他熱情擁抱你了
你終生留下那件衣服
落選後
你全部燒掉
忘了自己還穿在身上

你認不出自己了
痛得再也無法思考意義的意義
你努力復健
努力活得比之前還要更好一點
你知道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起碼學會辨識心碎的樣子

後來有人再承諾你
你把手交給對方之前
他回來了
再一次請求你的身體
你脫下焚燒的曾經對他控訴
他不承認他點過火
他只是用謊言把你的傷疤吻痛了

現在這樣不是很好嗎
身不由己的時候
更加選擇身不由己
壞的時候更加的
壞下去
也是一種自欺
欺人的激情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詩]空隙

一直不記得那些酒名
龍舌蘭是一朵花
伏特加是一串電流
搭配七種喜悅的情緒
悲傷的濃度稀釋
模糊的愛情昇華
一種想望
在撒嬌裝醉的時候
丟出直球
吐吐舌頭
一個全倒
清脆的曖昧互相撞擊
你將機械鐘重上發條
時間未準
留給吻一個空隙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影]日常對話

我跟母親很親,雖然有時她並不懂我會何想要淋雨。她會怕我感冒,怕我生命中出現有如肺病般不好的疾病,她是無論如何都會為我撐傘的。不管我怎麼說我現在需要的是隨性,我現在身上像是著火了,她依舊會給我傘,我不拿她就幫我撐,拍一拍肩膀,要我等待下一次不被她看見的浪漫來襲。在她的眼中,我只能冷靜,只能好好的,這樣她才能冷靜,才能好好的。

這種情況下,我只能假裝自己好好的,吃她準備的餐點,日復一日共處一個屋簷下,過著每天都很平靜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裡,有極大的壓迫,沒辦法言說。愈是親密的人,愈有傷疤無法去捅。很多關係像泡沫,破滅了就沒辦法再虛構,我看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卻覺得她與母親的關係是緊實的,她們都有強大的心臟來走過,來面對傷疤,就算最殘酷的告白也無法擊垮彼此的愛,也因為如此厚實,才更想問個明白。

這是個家庭故事,以導演同性戀的母親為主軸,探訪母親的親朋好友以及戀人,對於母親的性向多所著摹。另一方面,導演生為這樣母親的女兒,她是想藉由這部片和母親和解。

她自認和母親關係不親,也認為是童年的陰影讓母親厭惡她不愛她,她一定反覆推敲了許多原因,試圖在本記錄片中能夠找到答案。

壓抑自己的性向,嫁給好賭家暴的丈夫,獨自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避世多年。這樣的母親在常人眼裡是很偉大的,但生為她女兒的導演卻在成長的年歲裡一直懷疑母親對她的愛,懷疑自己不是母親親生的…

許多的疑問隨著本片的進行讓觀眾釋疑,有時候簡單明瞭的事卻當局者迷。有時導演又問「那我是妳親生的哦!」都會覺得不用問了吧,為何如此沒有信心,但就是因為太親密,才需要反覆的證明,這個時刻確定是被愛著的,太怕被拋棄,怕被討厭,因為太喜歡這個人了,才想要一直確定。

這樣的糾結如同我跟母親的關係,母親偶爾會數落我的不是,我知道自己無法像她理想中的女兒那樣溫柔聽話,也常質疑母親是否真的如此討厭我,否則為何總有說不盡的抱怨要發洩。

女兒是很難當的,當我們不是母親理想中的典型,母親也是難當的,當母親也不是理想中的典型。《日常對話》就是以非理想中典型的一對母女,來展開的一部特別的電影。這樣的非理想,卻能達到自己獨特的平衡,這樣的不平凡卻是她們生活中的日常。

每一對母女都有自己的愛恨情仇,哭泣之後,愛會愈洗愈澄澈。

動人來自日常,幸福來自對話。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詩]塑膠雨

今天的雲不是雲
是塑膠工廠過熟的心事
傾吐一整個天空

今天吹南風
小心不要淋雨
記憶有讀
沾附就再也洗不乾淨

別人的心碎
你要小心
不要跟著哭
不要怕出門

你有你的故事
不要嗅覺
香水就沒有毒

好人

你不用是個只對我好的人,但你要是個好人。

朋友10月份要結婚了,他們會先去登記,蜜月完再準備宴客。我問她為何會選擇現在的對象,我知道她一直是個心細的女孩,有時候情感甚至會壓過她所能負荷的狀態。她的男友是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工程師,聽到她即將結婚時,我就在想最後可能跟一個平凡人結婚,是我們這樣女孩最好的歸宿。

他們的平凡,能把我們鑽牛角尖的事情化小,我們想吵時,他們不認為這小事有什麼好吵,漸漸融化了我們對事物的固執堅持。

她說他的隨和,可以不讓她擠著看世界,她可以撐開一點,給自己更多的空隙去生活。就是這樣日常平淡的戀情,原本自己都不看好的遠距離,卻可以細水長流的到最後。

我也有這樣一個人,他讓我體會生活的意義,他讓我這顆像氣球一樣浮沉的人可以腳踏實地的生活。我知道我愛他,也知道為什麼,平凡之外他很獨特,即使他未發現,但我早已迷戀。

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愛我之前他就一直是個好人。他會幫助路邊賣口香糖的小販,他會揹車禍的朋友上公寓,他會記得你跟他提過的有心或無心的話,他會不經意拿出你需要的東西給你,他會比我還擔心我自己。

這樣就可以抵消他說不出口的甜言蜜語,也可以不生氣他不喜歡一直膩在一起。

以前見過太多只對另一半好,卻對其他人視若敝屣的男人,被這種人愛著也是一種膽顫心驚,他怎能對別人不善良呢?這樣他是有選擇性的善良,不是骨子裡的好人。

別人會說我愛的人是濫情,一定會花心。可是我就沒有,我可以當個好人,同時只有一份愛情。

我想他們沒遇過這樣的情感這樣的人,於是難以想像,遇過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好,都愛他的好,也曾質疑過他,但他只愛我就好。

故事的情節千百萬種,相愛相處相聚只是某一種中途。

我可能只會愛他,可能還會愛上別人,可能會繼續一個人,可能會繼續有愛人,可能沒有好與壞,可能一切都有可能。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文學獎

最近,是文學獎的季節。

每當酷暑的時候,埋頭於電腦前,把之前覺得不錯的作品再拿出來增充或消減,為了符合文學獎的各種規定。

投獎過幾次,大抵上已經是有期待,但不會受到傷害的狀態。

過往幾年的得獎名單,自己也歸納出幾種易於得獎的題材,如果有異於這些主題的作品出現,才會感到可讀性,與此獎的可期待度。

自己寫得不算很好,可是希望能看到高段的作品獲獎,發掘新生,這才是文學獎的主旨。不喜歡看匠氣的作品,也不喜歡繞了一百圈的呻吟。

以前曾看過綜藝節目「我猜」,某次就請來一位得獎高手,他來傳授得獎心法,作品要迎合文學獎的地方性及主題,如此一來像他這樣累計獲得百萬獎金就不是夢。

那是我幼年時對文學獎憧憬的一次幻夢的清醒,知道文學獎也可以這樣操作其實是貶低了文學獎在我內心的重要性。

前一陣子聽了一個作家的講座,他分享他第一次得到文學獎的興奮,卻在頒獎典禮上發現文學獎只是文壇大老的一次聯誼,與得獎者無涉。他們並沒有熱衷要發掘新人跟新人攀談未來走向及鼓勵,他們只是把這個場合當作一個與同輩交際的場子。他說他後來都不怎麼在乎了。

原來是這樣,文學獎只是一個媒介,能夠更快被別人看到。

我需要這個媒介,但比起媒介,能夠得到實質的獎金鼓勵對創作者應該更重要才是。

現在網路媒體發達,我想被看見還有許多的管道,不需要無止盡的讚,創作者只求千萬人中遇到一兩個可以理解作品的人。

寫作不是賺錢的事業,我還在寫,雖千萬人而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