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九迴香港-飲食篇


香港吃東西說複雜也不複雜,飲食習慣跟台灣人很像,就是價位高了一大截。不過腸胃不好的我,對於過鹹、過辣、過油的食物大多禁口,街頭小吃大抵都是這樣還有可能有衛生問題,所以一直不敢嘗試,只能吃餐館茶餐廳等有店面的飯館,加上吃飯不喜歡被趕,也不想人擠人,所以當我一個人去香港通常都是離峰時間才吃飯,假如上午十點吃,下午可以兩點後才吃,晚上就七點以後,而且通常離峰時間香港的餐廳還會有特別的折扣優惠,所以避開人潮和用餐時間其實是好處多多。

當一個在國外小鳥胃的旅人,會對香港餐點的大份量感到不可思議,看著餐檯後的廚師飯一匙一匙猛猛的挖,然後呈上來的飯量大概是我在台灣吃的兩倍,面對著飯山,我整個都嚇呆了,往往用完餐還剩下一大堆,只能雙手合十跟食物說抱歉。

香港的粥很有名,但我也很喜歡吃湯飯和米粉,這些吸滿濃厚湯汁的米飯,飽滿的遞過來我眼前,任我怎麼挖,飯湯的量都沒有變少,應該要有湯的雪菜米粉,也是滿滿的在帽型碗裡膨脹著。那次吃翠華的雪菜米粉,蚊仔看我怎麼奮力的吃米粉都還是沒有少的樣子,於是幫我吃了一些,但我自己一個人的牛腩飯湯根本就是聚寶盤,怎麼撈都沒有減少飯量阿,當我看著工讀的阿妹也盛了滿滿一大碗飯配叉燒當提前晚餐,真的覺得這飯量不科學阿。當我再也吃不下去,只好找空檔付錢,然後滿心愧疚的留下三分之二碗飯離開餐廳。

同樣的窘境也出現在權記,餓了很久的我,自以為可以吃下一頭牛,就很有勇氣的在下午三點推開了權記的門,點了一碗鮮蝦雲吞麵,可是香港的竹昇麵又有咬勁,我這個吃軟不吃硬的人只能早早放棄,而湯底又濃又鹹,完全不是我這清淡口味的人可以駕馭。有聽聞有人會自備熱水罐倒開水進去,但我配備沒有這麼齊全,吃了幾口真的不行,只好把上面的鮮蝦餛飩吃完,鮮蝦非常的彈牙,飽滿大大一顆約有四五顆浮在碗上,我吃完了餛飩,然後默默的用筷子想要把麵弄得沒有那麼多(別傻了,怎麼弄麵都不會消失好嘛),最後又是繼續鼓起勇氣付了錢滿心歉疚的離開飯館。

因為知道自己再怎麼吃都吃不完一份餐點,所以我學乖了,外帶到飯店去吃,如此一來一頓飯大概可以吃兩個小時。在北角的在地飯館點了米粉湯,看到大排長龍於是排入香港人的隊伍中,湯底19元,加一道菜加2元,我點香菇和牛肉丸也只要23元,真是我吃過最省的一餐。香港不管那間飯館,湯都好喝得不得了,可是丸子對我而言有點太重口味了,但還是很有滋味。

沒有吃過什麼米其林大餐,畢竟我不重吃又是個窮人,買東西吃東西這種觀光標語在我身上完全沒有說服力。不過每次必吃的就是蘭芳園的雞丁撈麵,還有奶茶。吃了一次點點心之後,每次都要再吃點點心,雖然聽說香港不管那間在地飲茶都很厲害,但還是獨鍾點點心。因為點點心可以很優雅的吃,而其他間有推車的要搶食我真的贏不了阿。就像拳擊比賽會響起fighting的鈴聲,蓮香樓的推車一推來我就聽到了戰鬥的鈴聲,就算搶到了最前面,但是手不夠長,或是伸手不得阿姨親睞依然搶不到任何的燒賣。又有一次和魚在機場快線香港站吃添好運,幾乎都是台灣人拉著行李箱在等,滿滿的人潮,等內用不知道要等多久,只好外帶,然後很克難的蹲在玻璃窗旁邊打開保麗龍盒拍照嗑完。實在也吃不出到底好不好吃,只能說吃起來好像跟台灣的差不多。只能說有排隊的地方就有台灣人,有時候甚至是台灣人帶動這排隊的人潮。

點點心在台灣有分店,但是我和魚某次特地去台中吃了,咬了一口菠蘿包只能搖頭說這不是我們記憶中的點點心阿。酥皮的菠蘿包裡層真的夾了菠蘿(鳳梨),搭配獨特的餡料,甜而不膩。金沙肥豬仔是流沙包,打開蒸籠三個可愛的豬頭白白胖胖的,趁熱吃一咬下裡面濃濃的黃甜餡就這樣流了出來,非常過癮。其他必點的還有鮮蝦餃、蟹籽燒賣、蘿蔔糕、鳳爪、腸粉,人多一點還可以點煲飯、炸春捲,這裡完全不怕踩雷,有很多外國人,本地人一個人入座也可以很自在。那次帶姪女一起去吃,表哥說回台灣後要請姪女吃龍蝦大餐、姪女卻說他寧願吃五次點點心來交換,原以為已經很記得點點心的味道,想不到當燒賣一入口都還為蝦肉的鮮甜和彈牙驚豔不已。

看我的食記一點都不可觀,人家部落客一天可以吃好幾間的排隊美食,我是一個人懶懶,也覺得沒有必吃的決心,吃過的食物有些是香港朋友帶著去的在地美食,有些是路邊看到有人排隊就走進去的快餐店。美食行程大多是朋友規劃,踩點後好吃就一吃再吃。大學時學校附近有很多打著「港式」燒臘店,但是香港僑生同學吃完總是眉頭一皺,說這些根本不是香港的燒臘,比起來還遜太多了。等到我們真正到了香港吃了第一塊香港的燒臘,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香港的燒臘完完全全就是主角,不需要什麼三菜來搭配,光是燒臘就可以征服人心阿。出門難得提供意見的阿山,唯一說她想去的點就是「再興燒臘」,我們當然要完成她的心願。沒想到一行四人被夥計帶入圓桌入座,見我們點餐猶豫,夥計就推薦我們叉燒拼盤然後一人一碗白飯配著吃。我們傻傻就點頭了,結果上來的燒臘沒有淋醬汁,我們又不知怎麼吃,加上大熱天食慾不佳,草草的吃了幾塊肉覺得膩,白飯又乾,大家都沒有吃完。事後才知道應該要點飯和叉燒搭配的餐點才會被淋醬汁。幾年後帶大寶公主一行人再度挑戰再興,有了前車之鑑,這次大家都乖乖點了三寶飯,再加上檸檬可樂。再興的座位很小,大寶公主又再次murmur,坐在角落的我旁邊就是個長髮女子的後背,她只要一撥頭髮我就會被波及到。不過這次的燒臘吃得非常盡興,叉燒多汁不會死甜、油雞嫩、燒鵝也不柴,大家都把滿滿一盤的飯吃完(我有分給別人啦)。香港的餐廳因為外面很多人在等,所以都不能久坐,有時還需要併桌,吃飯像戰鬥營一樣,我們清空了餐盤就很快把位置留給別人。

再興的燒臘這幾年是毀譽參半,香港朋友說來香港隨便一間燒臘店都很有水準,我住佐敦的那次,晚了還在廟街附近閒晃,不知道該吃什麼當晚餐,後來路邊看到一間燒臘店價位超便宜,決定買回飯店吃。打開保麗龍的飯盒上面滿滿的叉燒和油雞鋪在下層的白飯上還撒了不少油蔥,趕緊挖一口來吃,沒想到我就像小當家漫畫中那些吃到美食的人,瞬間出現了呆滯的出神畫面,太誇張的好吃了阿,醬汁的風味真是好好味啊,搭配著鬆香的白飯,完全是絕配,還有白嫩的油雞很入味,叉燒軟嫩入口即化,挖了一口又一口,原本食慾不佳的我竟然掃光了整個便當,搭配的附贈的例湯,裡面還有雞骨,濃厚到想要大叫「bravo」了。回台灣後我才照地圖的方位找到這間燒臘店的名字,原來是「新強記」,下次如果再到旺角去一定要再去吃一遍的阿。

佐敦的美食還不少,澳洲牛奶公司的招牌和排隊的人龍讓人想不看到都難。人潮太多,加上一個人,我還是選擇外帶回旅館吃,不過還是內用的早餐和快餐是不能外帶的,而外帶一份雞蛋文治加鴛鴦的價位就直逼早餐了,如果有好友一起排隊等,還是在現場吃比較經濟實惠。香港的炒蛋是出名的濃滑嫩,份量也超可觀的,雞蛋文治切成兩半我吃一半就飽到不行,夾在中間的炒蛋真是名不虛傳的美味,如果現場吃一定更嫩更新鮮。上網google了一下附近美食,特地去找連陳奕迅都說讚的狗仔粉,有點像台灣的米苔目,可是撈起來易斷,不會彈彈的,入口後粉粉黏黏的,豬骨高湯鹹鹹稠稠,感覺有一點勾芡,配料加了蝦米、香菇、菜脯,味道滿特別的,可惜小小一碗價錢不算便宜。後來還外帶了隔壁佳佳甜品的芋頭西米露,也是濃滑到讓人豎起大拇指。

說到香港必喝的飲料當然就是奶茶,第一次喝到絲滑的港式奶茶,蚊子忍不住抬頭望了我一眼,驚為天人。我第一次喝到蘭芳園的奶茶也是這樣驚訝的,完全跟台灣的鮮奶茶口感不一樣,喝下去真的有如緞帶般絲滑,還會口齒留香,餘韻停在口中不絕,喝了還會上癮。街頭到處亂走都會遇見的許留山,拿一杯芒果爽也是邊走邊喝的好良伴。除了這些店面的飲品,7-11常會賣的維他檸檬茶,酸甜又有淡淡涼感是消暑的好朋友。香港人愛喝的維他奶,除了有利樂包包裝還有生鮮紙盒裝,在當地我一定喝生鮮的,巧克力是我的最愛,買回台灣當伴手禮就只能帶利樂包的。

翠華應該算是我們香港的好朋友,不管走到哪裡都有翠華。下了飛機先在機場的翠華吃一餐,時間晚了找不到什麼吃的還在轉角的翠華填飽肚子,要離開香港前繼續吃翠華解相思。作為一個連鎖的茶餐廳,到哪都看得到翠華,翠華的料理種類多,有主餐有茶點還有南洋風日本風,大家口味不同也不會選不到喜歡的吃。那次大家說還不餓,沒吃晚餐就上太平山看夜景,下山已經十點多,就在上環的翠華大吃一頓,點了潮魚蛋片頭河、奶油豬仔包、冰鎮芥藍、豬扒包、鹹魚雞粒炒飯、滑蛋海鮮河粉一堆食物,在加上凍檸茶、奶茶、冰沙,整個包廂的桌面都被我們放滿了。在香港點餐有個竅門,平日不吃大鹹大油的人,就要避開炒牛河、炒XO醬或蠔油醬的食物,千萬不要跟自己的腸胃過不去。

在台灣已經吃很養生的人,會不會不適合去香港呢?當然不會,香港的粥可是遠近馳名的。我的最愛就是上環生記,不管是燉到看不見米粒的粥,還是把飯泡在高湯裡的飯湯,都好好味啊,一吃就上癮。住上環吃生記超方便,在午餐時段之前去吃,還一人減了3塊錢。我喜歡吃清淡的魚片粥,旁邊的大寶公主點了豬潤粥,結果一端上來多片大塊的豬肝滿滿的漂在白粥上,大寶公主在那裡哀哀叫,我們都笑說這碗粥超符合他的形象。雖然看起來有點驚恐,但是豬肝完全沒有腥味,也非常嫩,果然是生記出品必屬佳作。其他人還點了牛腩麵、魚蛋麵,只能說湯頭好,不管下什麼料都好吃。

體質很易飽,所以什麼餐間小點心很少吃,怕一吃就吃不下正餐,所以看到別人什麼一天吃六餐對我來說完全是天方夜譚。不過還是和朋友一起吃了兩次雞蛋仔,對於這很像蜂巢的雞蛋糕只覺得噱頭十足,買來拍照還算不錯。入口後有一種黏黏的蛋香,但很快的蛋香就不見了,會留下「喔」是這樣味道的結論。台灣的雞蛋糕比較鬆軟,香氣逼人,入口後會有海綿蛋糕的質感,咀嚼後口齒留香,價位更是完全大勝。香港的蛋塔很有名,比較常有人介紹的是泰昌餅店的傳統蛋塔,另一種就是走酥皮風味的檀島咖啡餅店賣的蛋塔。泰昌的蛋塔是比較硬皮的,或許是牛油放得沒有這麼多,所以香味沒有這麼濃,屬於比較內斂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有一陣子台灣瘋迷葡式蛋塔習慣了,所以帶朋友吃完後都是對於檀島咖啡的蛋塔比較好評,尤其那酥皮的口感和瀰漫口內的濃濃淡香,讓人回到台灣還念念不忘。原本中環就有一間檀島,後來關閉後,行程的最後一天還總要特地繞去灣仔外帶檀島的蛋塔回台灣,回到台灣檢疫犬每次都對蛋塔的香味很有反應,真的是太香了阿。

台灣和香港的美食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在香港街頭也常看到台灣擔擔麵的招牌,或是台灣料理、台灣水果店,相信進去這些店吃到的台灣料理也跟台灣的口味不一樣,都是改良過的。所以要到每個地方才能吃到道地的在地美味,某次香港朋友招待我去吃新斗記,第一次吃到脆皮乳豬,那一咬下去,感覺香港師傅的資深功力都藉由這塊乳豬皮傳達給了我,又或者是螃蟹粥,製作的方式、吃起來的感覺跟我在台南沿海吃的螃蟹粥又是不同種的美味。由美食在舌尖味蕾上讓人有了在地文化的體悟,平民小吃也是好的,米其林加不加冕都是好的,饕客挑食的嘴,才是最終每個廚師想要滿足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